一名錄音師的養成,除了專業的學知識外,更重要的是實際的錄音操作經驗,透過每一場不同場地、樂器的編制、音樂類型乃至於不同演奏家的多元性,逐漸累積對於聲音處理操作的經驗及自我美學的觀點。
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先以「傳藝金曲獎」增設年度最佳錄音獎,喚起大眾對於傳統音樂與藝術音樂的認識與重視,再由臺灣音樂館在臺灣戲曲中心內規劃設置專業錄音室,以「錄音室營運計畫」結合實際演出與技術訓練,邀請多次獲得金曲獎之錄音名家饒瑞舜先生擔任錄音師,是臺灣音樂館作為培育、保存臺灣多元音樂資產基地的重要工作。
有鑑於實務工作對於錄音師的重要意義,本館特別辦理「臺灣音樂館錄音室研習」計畫,招募有志於錄音工作之青年學子,結合本館設備器材及相關音樂會之演出,進行一系列以錄音實務為主的研習計畫,有系統性地培育專業錄音師。
錄音研習從前置工作、錄音實作及後製工作三個面向切入:前置作業結合本館錄音室之既有器材設備,進行平日的保養、調校等整備工作;錄音實作則結合本館「臺灣音樂經典音樂憶像3」音樂會及「VIVA MUSIC」音樂會辦理錄音工作坊,藉由整場音樂會的演出,實際執行音樂會錄音的種種工作,最後在錄音師的指導下,共同完成音樂錄音的後製混音等工作。在每項實際操作中,透過老師的講解及帶領下,快速累積經驗,期能讓本計畫所培育之錄音人才,才能因應未來多元化音樂會及錄音工作的挑戰。
錄音工作坊課程大綱
基礎知識篇
錄音包含許多面向,有物理層面的聲學,也有感官層面的聽覺,亦含錄音的軟硬體設施。錄音器材中,麥克風佔有極重要的地位,瞭解其原理、特性與架設,是每位錄音初學者的基本功。
實作課程篇
1、器材架設
須對錄音內容、場地與方式先做功課,錄音現場首要工作,將相關器材架設定位,並測試器材是否能正常運作,確保錄音工作進行順利。
2、彩排試錄
影響錄音的因素很多,錄音師必須藉由彩排試錄,不斷調整現場空間配置、樂器與麥克風位置、演奏家音響平衡,以利錄到最佳品質的聲音。
3、音樂會錄音及錄影
錄音師如同演奏家,前置的縝密準備是為了在有限的音樂會時間內,確保正式錄音完整性。
4、增補錄音
錄音師的工作並非僅於個人,也需要與現場音樂家、作曲家、導演、舞監等人溝通,討論是否需要增補片段或完整樂曲,讓錄音作品更加臻至完美。
後製技術篇
現場錄音結束後,錄音師的工作才正要開始。錄音師如同一位魔法師,許多的錄音素材,透過後製剪輯與混音工作,可讓聲音更趨精緻,音場空間有如親臨音樂會現場。後製工作除了考驗錄音師軟體技術外,也展現其個人美學風格。
※ 審查制課程僅提供相關科系人士報名
※ 報名制課程提供一般民眾報名